武汉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颜值时尚,“每天不一样”。武汉的城市面貌和它的区域行政划分成正比,基本上热闹的商圈在主城区,而原生态的环境在郊野,不过也有例外,有几个主城区里同样存在自然风格的乡村状态,比如说江岸区里就有一条风景非常漂亮的沿河堤坝。这段堤坝区虽然属于主城区,但毗邻城市三环线,紧挨河流大堤,零散分布有很多村落和民房建筑,它们建在河堤下,与田野、小路、行道树凑成了如油画一般的原生态环境,它就是位于谌家矶大道上的朱家河河堤。
作为中部地区的百湖之市,又处在长江中游,武汉境内的水资源可谓极为丰富,表现最直接的便是城区内湖泊数量众多,河流数量也不少,这也造就了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为河流数量多,穿城而过,带来了活动的流水,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无疑助力不少,也给城市增添无限活力,河流有大有小,流域有广有稀,为此也需要规模不同的配套建设,其中防洪泄洪的河堤必不可少,朱家河河堤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作为一条由周边市县流过来的长河,朱家河进武汉后,由西向东,最终在谌家矶附近汇入长江,相应作为河流的下游和入江口附近,防洪泄洪的堤坝那也是重中之重,其规模和坚固程度也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从武汉城区所有的河流来看,类似的堤坝建设标准都只会大不会小,朱家河堤坝,可谓从一开始就是重点工程。
从整体流域和布局来看,朱家河河堤的下游几乎都是沿着汉口江岸区而来,也正因如此,它才受到特殊照顾,毕竟关系着武汉主城区的安全,丝毫不能大意。反过来,从交通和道路网络角度分析,朱家河河堤也是关键中的关键,首先它的存在,稳固了河两岸的江岸区联系,进一步延申又能看出,连接河堤东西的谌家矶大道和江北快速路,是城市重要的交通主干道,东西分别与武汉的三环线、黄陂区武湖街道(今长江新城区),新洲区的阳逻开发区等密切关联。如果朱家河河堤不稳当,将影响整个武汉东北的经济发展和不计其数的居民生活区。
沿汉口江岸区解放大道向东,过堤角后转堤边路到谌家矶大道,上朱家河大桥的时候就能看到桥下两边的朱家河河堤。小编走过的那一条河堤路,在谌家矶大道上北行,拐到小路口进去就是,没有明显指引标,小路也没有命名,与河堤平行建设向北延申,藏在河堤下树林中,低调又僻静。路口处地势由高到低有个平缓的坡度,两边全是灌木丛,本以为荒无人烟,但往里走百米左右就看到了村庄,小路也开始规整起来,它与行道树自然融合,没有明显改造的痕迹,又似乎是人为刻意为之,明显是经过布局,鲜有人光顾,也看得出来是最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沿途的行道树都是白杨,整齐划一种在右手边,树龄苍老,主干粗大,树冠蓬松,相互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天然幕墙。白杨树和小路连在一起,路的左边是府河河堤,地势高出两三米左右,呈斜角梯形,上面铺满草皮,非常修正,估计是有专人维护。路的右边被白杨遮着,透过树影间隙,民房建筑隐隐若现,除了风声阵阵,还能听到几声狗叫。小路的地势平整,向远处铺去,路面也因为草皮遮掩,看不出完整轮廓,但前面路上停有机动车,由此判断小路至少有一个车道的宽度。人步行穿过,路面足够宽,只是四周静谧,在这样的环境里漫步,总有点幽深意境,令人飘飘然。
小编来的时候是秋冬季,植被实际已经凋敝,不过,秋高气爽的晴朗时候,看到的户外光景反而是最美的。河堤小路上,最耀眼的是那一排白杨树,叶子完全黄了,连在一起,成为空中的金色毛毯,微风吹过,落叶翩翩,慢慢飘在各个地方。草皮上留几片,机动车上留几片,屋顶和田地里盖一圈,似乎沉甸甸的,又显得轻飘飘的,捉摸不透。这边和白杨树对着的河堤上,草皮全是黄色的,没有修剪,看着非常整齐,颜色黄的接近白杨叶子,两者被小路分隔,一高一低,映衬出一派祥和之境,美得像是一幅油画。
走过小路往北,沿途都是金黄色的景象,河堤的黄色一脉相承,绵延无边;白杨树倒是有过断口,中间有通向村落间的小路,种了庄稼和蔬菜。村落因为建在白杨树后面,实际上的规模不大,相互之间的距离很大,几乎都是前门后院,修建得极其敞亮。村口没有看到人,即便在晴朗的天气里,也没有老年人出来晒太阳,猜测村子的规模不大,常住人口也少,不然,随便一个路口都会有种庄稼的人出来,守着一方田地,欢欣鼓舞。
走在这样的小路上,如果不是旁边的大堤存在,很容易忘记旁边会有河流存在。从地理地界上看,这一条朱家河不仅仅只有一个河流段,它从周边县市流过来,有涢水、府河等名字,滋润广袤土地。相信在朱家河上游区域里,肯定还有数不清的河堤段和沃野田地,但类似这一段市区里的河堤,还保留有原生态风景,估计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