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遵义会议》
沈尧伊 《遵义会议》 185×500cm? 油画
1994-199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八万多名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遭到惨重损失,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三万余人。1935年 1月,红军攻占贵州重镇遵义。
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经过激烈争论,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因此彪炳史册。
由于战争年代条件所限,关于遵义会议的材料几无保存,直到1985年,一份由陈云记录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经其本人确认,终于成为考证、复原遵义会议的珍贵文献依据。
遵义会议旧址
1994年,画家沈尧伊应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之邀,开始创作油画《遵义会议》。这幅作品以独特的构图形式,直接展现了会议现场的情景以及20位神态不同、内心各异的参会者形象。画家心存对长征历史、党第一代领导人和革命者的敬畏感,于1997年完成了这幅真实可信的历史画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并成为革命美术题材创作中的经典作品。
在作品《遵义会议》中,画家沈尧伊巧妙地把周恩来放在一个高点,旁边是毛泽东和张闻天。毛泽东处于画面四分之三的位置上,观众第一眼便可看到。这和画家对人物神态和视线走向的设计有密切关系。通过画家对刘伯承的动态设计,使他的目光投向毛泽东的方向,观众的视线也从画面的右边被拉向左侧。
《遵义会议》局部 ?遵义会议上的主要人物
画作不仅从画面的表层描绘了会议召开的现场,还透过人物位置的安排揭示了会议的结果:李德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在会上被边缘化,坐在门边,一幅不满的样子;博古作为教条主义的代表,在会议当中以阅读文件的姿态出现,具有特别的寓意。
《遵义会议》局部 ?被边缘化的李德
沈尧伊在油画语言中融入了木刻风格,硬度的版画线条与体积结构、明暗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实而富有雕塑感;画家运用有变化的暗灰色调,在色阶上压缩色彩区域,从而营造出具有历史性的会场空间。
在画面的纵深方向,画家透过画面中的两个窗口——窗外的灯光和岗哨,交代了会议的时间是在深夜。这既是自然中的深夜,也代表着革命的深夜,从而具有深刻的隐喻。画面左侧的墙上有一幅马克思肖像,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则需要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一代领导人去不断探索和实践。《遵义会议》通过环境、人物的合理组合,全面、真实、深刻地表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一位专注于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画家,沈尧伊对长征题材创作始终具有特殊的感情,画过不少作品。他笔下反映长征的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曾几次在全国大型美展中荣获金奖,受到美术界的广泛赞誉,被誉为“黑白艺术的高峰”,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之作。
选自沈尧伊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