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艺术新闻 > 布面油画 《南泥湾》|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P.biz | 商业搜索

布面油画 《南泥湾》|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2-12-23  浏览次数:16

  《南泥湾》

  靳之林

  

  靳之林《南泥湾》布面油画

  260×95cm 1959-1964年?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疯狂扫荡,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步步紧逼,试图向陕甘宁边区发动军事进攻。而此时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包围封锁各个抗日根据地。兼之陕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这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极大困难,军队供给几乎陷入绝境。

  1941年春,一支八路军队伍迎着寒冷北风,肩挎钢枪手握锄头,来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南方向约45千米处的烂泥湾。此处,野草丛生荆棘遍布,方圆百里人迹罕至。

  几年过后,“烂泥湾”变成“南泥湾”,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那么,当年八路军为什么要来到南泥湾,又如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中央红军在陕北落脚以后,陕北成为全国革命的总指挥部,然而经济供应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陕北是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口有限,生产力不足;当时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陕北,交通运输困难;此外,陕北那几年遭受了三十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农业产量骤减。

  为此,毛泽东召开了陕北的干部会议,提出要“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在毛泽东的号召之下,陕北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题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1年,旅长王震带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来到当时沟壑丛生、荆棘遍野的荒凉之地——南泥湾,他们以“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开垦荒田,在部队中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创造了奇迹。

  劳动竞赛的成果着实斐然。仅1941年,全旅就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南泥湾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短短三年,南泥湾从荒草丛生,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由此,南泥湾成为了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从1959年到1964年,画家靳之林耗时五年,以八路军359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南泥湾》。该画描绘了在黄土群峦衬托下,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在荆棘遍布、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场景。

  这幅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里程碑式的作品”。

  靳之林在延安采风

  为了更好结合“历史现实”与“艺术创作”,靳之林前往南泥湾进行深入的创作采风,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素材。画面中最右侧出现的两个一起互帮互助、修复镐头的战士便来源于画家在写生过程中看到的实景,体现了画家匠心独运的设计。

  此外,画家还前去请教王震将军当年的情况。王震提到,因为当时战士对陕北的地形不甚了解,他们找了当地的老农来介绍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耕作效率。

  这一点对于画家的创作很有启发。画面中,靳之林专门安排了几位农夫,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红军休息之时,围着老乡听其讲述陕北耕作经验的场景。

  该画由多组画面构成,结合了休息、生产、学习等多个场景,以平和而温缓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大生产的美丽图景,堪称“艺术性的纪录片”。画面以俯视的角度,将近景的劳动场景和远景黄土高原的连绵山峦、起伏壮阔场景相结合,微观与宏观并备,解决了透视上的难题。

  画面的色调是黄土高原金黄色调的整体自然呈现,给予观者温暖饱满的视觉效果,表达了在艰难困苦之下,红军依然拥有革命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唱响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凯歌。

  ??延 展 阅 读??

  靳之林,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民间美术研究学者,更是中国本原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荣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人类特殊贡献奖”金质十字勋章和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诸多荣誉奖项。

  1947年,靳之林考入北平艺专学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西画组,1987年调回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任教。靳之林的艺术作品内蕴丰富、质厚敦朴,除《南泥湾》外,其油画代表作还有《打机井》、《机耕队的傍晚》、《篝火》、《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玉米地》、《公社女书记》、《遥望黄河》等。

  他的画风鲜明、质朴而鲜活,注重现场感,使用近乎于“实证”的田野调查和收集创作素材的方式,将所有细节寻找比对、展开研究,最后再如实刻画,具有典型的时代生活气息。

  靳之林《公社女书记》油画

  87×107cm 1975年

  靳之林《圣地延安》油画

  40×70cm 1975年

  靳之林《遥望黄河》油画

  56×87cm 2006年

  靳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出色的油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的理论家,涉及方向包含民间美术、延安石窟、秦直道、艺术教育、中华文化本原等,获得了一系列斐然的研究成果,代表作有《董希文的艺术教育思想》、《中国民间美术》、《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概论》等。?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2010年

  作品《南泥湾》相关评述

  靳之林始终如一地追求油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加之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和长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他的艺术得以升华。在他的写生作品中,再现与表现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靳尚谊

  《靳之林的油画》

  《南泥湾》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三五九旅在黄土山坡上开荒大生产的劳动情景, 更主要的是这幅作品在艺术上对黄土高原独特自然气质的成功表现,无论是黄土山密、 还是劳动的战士,都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种质朴淳厚的色彩之中。

  靳之林把对古元木刻的热爱和对陕北农民生活的理解融入创作中,他追求黄土高原“土”的质朴与真实,拒绝戏剧性的历史叙事观,他认为这是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方式。《南泥湾》把军民和官兵表现在一种更为亲密、更为日常的生活状态中,人物的表现尽量朴实,把技术的因素降到最低点。这一切并不单是一个为艺术的美学价值观的追求,更主要的是对当年三五九旅大生产事实了解与调查的呈现。

  ——乔晓光

  《信念的深度

  ——靳之林的中国本原文化艺术研究之路》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