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油画知识 > 油画《送别》|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U.biz | 商业搜索

油画《送别》|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2-12-25  浏览次数:196

  《送别》

  靳尚谊

  

  靳尚谊《送别》油画137×242cm

  1959年 中国军事博物馆藏

  1930年11月至1933年初,工农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的4次围剿。到1933年秋,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5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的主力从于都县出发。作为中央苏区的中心点,于都地形很适合红军进行大部队转移,群众基础良好。然而,位于江西于都县境内的于都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要渡过的第一个难关。于都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河面宽达600米,少数渡口又为国民党所把控,民船全部停运,数万红军渡河只能依靠架设浮桥。

红军集结于都路线示意图

  为了隐蔽红军夜渡贡江的战略,同时也为了避免敌方飞机的轰炸,于都的男女老少将家里的门板、床板、铺板等都拆卸下来运到浮桥边,甚至有位爷爷将他的寿材(棺材)也拿出来给红军搭桥。? ??

  一连数日,于都人民下午5点左右便自发来到架桥工地,帮助红军架设临时浮桥,天亮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再将沙滩上的足迹打扫干净,不留痕迹。三十万群众对此守口如瓶。短短四天时间,于都人民便在于都河面架设了5座浮桥,最终使得中央红军在敌人毫无察觉地状态下成功从八个渡口夜渡于都河。

  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送别》是画家毕业后的第一幅多人物作品。为了能更好地完成,靳尚谊前去于都河渡口深入生活,深入了解长征开始的情况,包含前期准备、渡河路径、渡河时间、人员等等,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据统计,赣南苏区当年总人口共240万人,后有33万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此外,还有60万人以赤卫队等形式支援前线作战。《送别》并非靳尚谊想象出来的虚构画面,而是在史实基础上,予以艺术化的加工,谱写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辉典范。

  草鞋墙

  (红军长征前夕,苏区妇女飞针走线,在短时间内赶做了20万双草鞋献给红军)

  画家靳尚谊采用了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方式。尽管人数众多,但是画家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画面在错杂交织下兼具完整性与有序性。他把众多人群设计成三组送别场景,分别为“母送子”、“妻送夫”和“儿郎送红军”。

  第一组“母送子”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央的位置:一位老母亲想将自己的儿子交给红军指战员,请求让他参加红军。红军干部则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婉拒了她的请求,希望将革命的火种留在根据地。

  画幅右侧则展现了第二组“妻送夫”的场景。画家并没有正面展现妻子的形象,反而通过妻子的阑珊背影、丈夫的微妙情绪等侧面描写,表现妻子对身为红军丈夫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这种侧面描写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妻子的泪水已含在眼中,反而比正面直接描绘妻子更加生动、富有情感的冲击力。

  第三组离别场景在画幅的右下侧。观者能感到“小鬼”跟红军战士十分亲密熟悉,“小鬼”直接挎住红军战士的胳膊,窃窃私语着离别的词句。

  除了这三组典型的送别形象之外,画面中还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人物面貌。远景处画家描绘了决定留下来打游击的赤卫队员,背着大刀拿着梭镖在挥舞,与自己的战友们挥别。近景处还描绘了一位赤脚拎食物篮子的小女孩,如实地再现了于都人民并不宽裕却依然愿意将最好的食物分享,以便让战士们在征途中食用。总体而言,画家通过三组主体人物形象,使军民鱼水情的精神和情感进一步凸显出来。

  此外,画家使用了冷色调来描绘拂晓时略微阴雨潮湿的天气。这种色调也适宜描绘离别忧伤的情绪,奠定了画面低沉微妙的情感基调。画面中的色彩轻重有致,层次丰富而富于变化:村妇的形象用了浅淡的蓝色,“母送子”中母亲身穿江西人特有蓝印花布饱和度相对较高的蓝色,还有红军军衣的灰蓝色等等。近景处小姑娘服饰的蓝绿色正好与行军队伍中“妻送夫”丈夫的军装颜色相搭,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

  画家在追寻冷色之中,寻找不同色相的变化,在色调处理上是别具匠心的。尽管该作整体色调略显冷暗,却成功展现出了军民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却也更反衬出红军长征的坚定和革命乐观主义。

  ??延 展 阅 读??

  靳尚谊,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靳尚谊早期的油画以历史肖像、民族人物为主。他运用西方古典主义的手法来强调人物的体积感,人物厚重敦实、构图稳重均衡,艺术基调则宁静和谐、柔美典雅,给观者以美好而和谐的心灵感受。同时,提倡在学习西方油画造型语言的同时,探索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的彰显。为此,靳尚谊先生深入发掘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结合的方法,进而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代表作有《鲁迅》、《画家黄永玉》、《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祈》、《穿白连衣裙的女孩》、《画家黄宾虹》、《延安老农》等。

  靳尚谊《画家黄永玉》油画80×80cm1981年

  1983年创作的作品《塔吉克新娘》运用古典主义手法创作,轮廓鲜明,色彩明艳,层次丰富。靳尚谊将西方古典主义中的崇高、优雅、静穆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结合,成功表现了美丽端庄、含蓄羞涩的塔吉克新娘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及喜悦之情,给予观者美好而和谐的心灵触动。此作被艺术界称为“中国新古典的开山之作”。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布面油画60×50cm

  1983年?中国美术馆藏

  靳尚谊《祈》布面油画60×50cm1987年

  靳尚谊《画家黄宾虹》布面油画85×75cm

  1995年 上海美术馆藏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靳尚谊先生以中国画家肖像为母题进行了大胆的油画创作探索之路,其作品以三张《黄宾虹》为翘楚。他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发展了油画的表达语言,将中国山水画中“点”的技法纳入了自己的绘画之中,使画面层次丰富而厚重。而到二十一世纪,靳尚谊则以青年一代为创作对象绘制了一批肖像画,试图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来展现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

  靳尚谊《穿白连衣裙的女孩》油画80×65cm1993年

  靳尚谊《延安老农》布面油画50×59.7cm

  200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靳尚谊《盛装斯琴》布面油画100×69cm2014年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油画创作中,靳尚谊先生一直秉持着“为中国人造像”的艺术追求。在创作中,他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和线描元素,借用油画的形式来阐述和描绘中国画意境以及他对西方古典油画中“理想”和“和谐”的追求。他将西方油画的精粹和中国文化气质真正融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向互通,从而将中国油画的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作品《送别》相关评述

  尚谊先生治艺精神严谨不苟,不涉轻易荒率之途,每成一作,必求精神,意涵隽永。早年受悲鸿先生之真传,已入堂奥。继而研探西方传统绘画之精髓,曾赴欧美考察,览遍各国美术馆,析读巨匠名作,知巅峰之何在,遂诚攀而不懈。故所传系列人体与肖像佳作,每每使人耳目一新,皆叹服其下笔有神,意韵高雅。于艺坛流派纷杂与观点混沌之际,保持清醒,心无旁骛,是其智慧与自律之大能也,方有此大成。

  尚谊先生于国中被评为“新古典主义”绘画之先河,后来学步者甚众,然其品位、格调、意蕴、深邃诸多优长,却无一可与之比肩者。究其原因,无非逊其鉴识、学养、功力、敏慧而神凝也。尚谊先生于西方传统绘画研究既深、锤炼亟精,此已是珍。尤可贵者,是其艺术焕耀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审美精神,无丝毫矫饰张狂浮华强弩之势,而是一派典雅大方、蕴藉和谐、端庄清丽之气象。画境高迈至此,亦臻神逸而自胜矣。

  ——钟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靳尚谊的作品生成于他的艺术性格,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一种独特风格或品质。

  他的早期作品就以结实爽朗见长,与当时流行的写实习惯显然有别,既非繁琐,又不求某种质感笔触的漂亮痛快,而多一种从表面透入形象深度的精练处理和沉着把握,其时已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到了成熟的时期,他更一方面力求画面经营单纯严整,体现着理性的自在和诚恳;一方面深藏着内在的精神:是寄托在现代人形象上的理想之美。???

  他所创造的一系列城乡女像,放置在精心提炼的环境、道具、服饰、姿态设计之中,都无故作妍媸之貌,而不同的现代人生的秀色风神——那些年轻的朝气、文质彬彬的风度、透露着高原阳光和乡土芳香的灵魂一一都如和风明霞,使我们得到熏陶。

  他的一系列男像,也经过匠心经营,力脱俗套,在高度简约的概括中突出挺拔的人格精神和画家所特别熟悉的个性特征。他的人体作品之熟练,也几乎无人出其右,处理得度,体现着富有文化修养的雅正品味。

  现在仍在攻坚的历史人物画,则在反复地力求创造上接近民族古风的新意境,于淡泊中见深长。

  所以我试图把这种创作品质概括为“清俊典雅”。他的俊美向清逸上走,文雅具有典正的分量。这种特色是靳尚谊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创造的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体现。

  —— 闻立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