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收藏知识 > 布面油画《红军过雪山》|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G.biz | 商业搜索

布面油画《红军过雪山》|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3-01-03  浏览次数:146

  《红军过雪山》

  艾中信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布面油画300×100cm

  1957年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藏

  1935年5月,长征的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一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来到了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下。

  红军过雪山,是在当时异常艰难却又极具战略意义的正确抉择。红军北上,可供选择的路只有三个。第一条是走雪山以西,该地商旅来往众多,但需穿过人口稠密又对红军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才能到达藏族首府阿坝。

  第二条是走雪山以东,从川东方向行进至松潘县,但因沿路有国民党的川军部署,危险性极高。第三个选择,就是走这条雪山中间的崎岖山路——夹金山气候变化无常,条件极度恶劣。但人迹罕至的道路对长征的红军而言,无疑是一条安全通道。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师长陈光、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开始向夹金山挺进。先遣队用刺刀铁铲等工具在雪山上挖出踏脚孔,使得后面的红军沿着人工开凿出来的小路往上攀岩。

  雪山行军,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红军只能彼此搀扶着前进,不能停歇,因为对于衣衫单薄装备简陋的红军而言,一旦停下就会被长埋在皑皑白雪之中,永远与雪山作伴。

  根据部长吴先恩回忆,过雪山时有很多战士不幸冻僵在雪地中,但很多红军哪怕冻成冰雕依然不忘战友和革命理想。正是靠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红军才能凭着血肉之躯,翻越并战胜变幻莫测的雪山。

  195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画家艾中信创作出油画《红军过雪山》,用艺术手法再现了气壮山河的壮举,将红军的英雄气概永远定格在作品中。

  这幅作品以油画的形式,结合了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用大刀阔斧、一气呵成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在高耸入云、风雪肆虐、冰坡险峻的夹金山中艰难行军的全景画面。

  画作兼具雕塑般肃穆的整体感和生动形象的情节性。左侧的云端凝固于天空,给观者崇高而雄伟的视觉感受,又与右侧厚重的暴风雪相呼应。人在雪山之中,宛若一片片渺小的剪影,但依然不屈不挠地往前行进。这既展现出雪原的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不屈不饶的意志。

  《红军过雪山》局部

  画面左侧描绘了红军在艰难的向雪坡上前行,S形曲线的冰坡使得艰难行进过程更具动势。马匹停步不前,牵马绳的战士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想把马牵走,集情节性和故事性为一体。这种史诗般的情节感给予观者以红军过雪山的想象空间。

  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时,师生合影,

  后右一为艾中信

  艾先生的作品被美术界称为“艾家样”。他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红军过雪山》便是两者兼备的经典作品。该画气势恢宏,画面壮观,展现了天地苍茫一色,长云绝壁,雪境高寒的雪山势态。而在审美的辩证作用面前,反而更加突出了长征战士的钢铁般的意志,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意与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延 展 阅 读??

  艾中信,师从徐悲鸿,受徐悲鸿之邀在北平艺专任副教授,解放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艾中信先生艺术造诣极高,在追随吴作人和徐悲鸿的写实风格同时,予以变化并深入,进而走出了“自然之趣”、“自然之势”的道路。作为中国油画第二代的耕耘者和中坚力量,艾中信被李可染称为“中国油画墨”。

  艾中信先生一生硕果累累,其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继承了徐悲鸿“尽精微 致广大”的写实风格;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开拓了全景式风景油画。他的形象结合技巧日趋丰富熟练, 自觉的革命意识使他个人风格发挥得更加劲健, 多以新时代的景物、抒情、叙史而自成一格;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则独创拙体,单纯文雅而意境幽长。

  艾中信《通往乌鲁木齐》布面油画

  400×100cm 1954年?

  1954年,艾中信先生创作了第一幅崭露头角作品《通往乌鲁木齐》 。那是国家大建设时期之始,他到甘肃写生,目睹神会了人民创建新业局面正在到来后的创作。后来在画家石鲁的启发之下, 不再只以人物作为绘画的主体,而使用了传统山水体裁,以“三远法”为契,在高、平、深三个维度上伸展,用错杂而有序的形色语言展现了宏阔气势和旖旎风光。

  正如韦启美先生所言,“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两张‘标志性的油画’,一张是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另一张就是《通往乌鲁木齐》。这两张油画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对艺术提出的要求的实现……《通往乌鲁木齐》喻示着中国人民干起来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它们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是当时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期望的实现。”

艾中信《雪里送炭》布面油画

  88×72cm?1947年?

  艾中信《保证不停电》布面油画

  97×130cm 1949年?

  艾中信《毛主席视察黄河》布面油画

  30×97cm 1955年?

  艾中信《老枣树》布面油画

  50×60cm 1993年?

  此外,艾中信先生的代表作还有《紫禁城残雪》、《任弼时同志和青年在一起》、《夜渡黄河》、《通往乌鲁木齐》、《翠花》、《冬猎》、《秋野》、《古柏》、《春寒》、《夕阳照故园》等。画法凝重深厚, 从容含蓄,而用笔老辣。他既忠于自然,又在一定程度上妙造自然,是一种写意中的写实。

  作品《红军过雪山》相关评述

  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PANORAMIC LANDSCAPE)”这种样式,构图超宽幅,境界壮美,又把生活中的人事收集其中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一种叙事诗式的大风景,但又不仅是风景,而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大块文章,或是壮阔历史的宏大叙事。

  《红军过雪山》以大风景手法指向革命历史,是庄严的无字纪念碑。天地苍莽一色,艰苦攀越的部队在经受绝塞的严峻考验,一种肃穆的气象充满全图。

  作者大胆地突出了自然景物的压倒之势,长云绝壁,险境高寒,但是艺术在这里又一次显示出它审美上的辩证作用——对比。当把人的力量置于对立的强大自然力之前的时候,处理得好的势态使人成为力量的主导方面,而整体上作为自然对立面的高寒大山等则反而成为人的战斗意志的反衬,是为壮美特色。

  ——钟涵

  《回望他隐去的背影

  ——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

  他将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董源《潇湘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气韵,多视点流动的观察方式,以及主观造境的手法融汇到油画之中,其内涵的节奏变化与中国画讲求的气韵生动一脉相承,然而在境界上又突破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小山小景,而呈现出金戈铁马的激越气势;同时又将中国建筑中宏阔的美学精神贯穿到作品意境的营建中。这使得作品从气质上、从艺术生命的本体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这创新不仅仅是他对个人艺术的超越,也是中国油画风景和中国豪放诗境的融合。

  ——吴为山

  《通往优雅与宏阔

  ——为艾中信先生画册所写》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