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收藏知识 > 百年油画,时代回眸
M.biz | 商业搜索

百年油画,时代回眸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3-01-31  浏览次数:185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2022年12月,正在浙江美术馆进行的“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上,两位浙籍的老先生李叔同和蔡元培先生,在故地“碰了一面”:百年前,他们是浙江油画的播火者。

  1912年,旅日回国一年以后,32岁的李叔同来到杭州。先生的行囊里装着乐谱和画夹,他将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今杭州师范大学)担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师从日本著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油画的李叔同,熟知西方美术教学方法。他率先在学校里进行了石膏像、人体写生和风景写生教学,同时也将水彩、油画技法的传授纳入课程体系。这里成为浙江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也是浙江油画的历史起点。

  在同一段中国社会全面变革的历史时期,蔡元培先生几赴欧美考察大学教育。1924年第三次出国时,蔡先生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林风眠。这个24岁的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第一批留法画家之一,他追随彼时兴起的现代主义绘画,当年展出了轰动一时的大幅油画《摸索》。

  蔡元培从这幅画里,看到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

  1928年春天,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西子湖畔、孤山北缘成立。蔡元培邀请林风眠出任院长,开启了浙江乃至中国现代高等油画教育的先河。

  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1924年5月,法国东部举办中国美术展,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摸索》深深吸引。这幅巨画四五米长,三米多高,荷马、但丁、孔子、雨果、托尔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调的沉郁气氛中思考,蔡元培认为作者不仅是天才青年,还是个有新思想的艺术家,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见他生活清苦还给他三千法郎资助。

  百年后,“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开展,自李叔同、蔡元培先生播种后得以发迹的浙江油画百年历程,汇聚在280件作品中。

  1.

  百年展览聚拢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是背后跨越作品的漫长岁月。

  百年前,在油画诞生的西方,“野兽们”正倾巢而出:1920年代蔡元培先生亲眼见识到毕加索的原作,这些画作像野兽出笼一样包围了古典主义。造型、线条,完全推翻;至于颜色,想画什么颜色就画什么颜色,因为重要的是如马蒂斯所说“表达我的情感。”

  同时在中国,现代化之路亦悄然而生。国立艺术院里,教学沐浴在严谨而自由的空气中。

  1929年,李可染入学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绘画系。他画油画不喜欢用鲜艳的颜色,而爱用土红、土黄、印度红、紫、青莲与黑这一类颜色,尤其喜欢用黑色。一次克罗多先生的油画课上,他走到李可染这里,看着画又看看这学生,用手摸了一摸年轻人的头:“你发烧了?”“没有。”“那你为什么颜色也看不准?”接着很不高兴地讲了一遍画黑色如何不科学的道理。

  但仅仅过去几天,克罗多先生便和蔼地告诉李可染:“我批评你用黑色是不对的,东方人的基调不就是黑色?以后照样用好了。”

  在浙江,西画始终以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润物无声地对国人进行油画的启蒙。一代一代艺术家,在西方油画传统和现代艺术知识中,探索自己的东方绘画语言。

1928年,克罗多先生在国立艺术院上课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中的林风眠先生(中)吴大羽先生(左)林文铮先生(右) 布面油画 235x195cm 2014年 浙江展览馆藏

2.

  说绘画有语言这件事很有趣。要问怎样看懂一幅画?这问题百口莫辩。但是绘画,自会和你说话的。

  百年后,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厅里。油画,仍可见基本功夫,对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对文艺复兴的记忆,对十八、九世纪的映照都在。

  然而画布上,流光溢彩后头,又是中国人自己的面貌:画中人物的眼神,肢体,每一处氛围讲述的细节,全然的东方意味。

  李叔同的《半裸女像》,挂在此次大展“行健如虹”展厅正面。十几年前,这幅曾长期被认为“不见了”的油画,露面了。几经考证,确认这是李叔同留世不多的珍贵油画作品之一。

  1930年代,李叔同曾赠夏丏尊一大幅油画,正是这张安静、媚美、舒适地躺卧着的浴后裸体少女。夏先生十分喜爱此画,长年挂在白马湖的屋客堂上。夏丏尊的外叶永和先生,说他小时候不太敢正面凝视这张脸,觉得有些“可怕”。

李叔同《半裸女像》 布面油画 91×116cm 约1909年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这张脸确实不是理所应当的面色,她的腮帮子带着黄啊绿啊。但是这一笔笔色彩的并置,是艺术家的完全真实的表达。站在原作面前,在一定距离观看,你甚至看到当天李叔同画画时的光线环境。

  旁边挂着国立艺术院首任西画系主任吴大羽先生的《色草》,画幅不大,意笔草草。斑斓色彩中,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书法、音乐、舞蹈一并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国立艺术院的草创时期,吴大羽就被时人冠以“色彩派”称号。在当时,真正天才的色彩派画家凤毛麟角,吴大羽却是罕见的例外。颜色一摊在他的画板上,就像音乐家的乐谱变化无穷。

吴大羽《色草》 布面油画 52x37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3.

  走到楼下“大气存雄”展厅来,全是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故事:从林风眠《人类的痛苦》,到新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浙江油画家将自我艺术实践,自觉融入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创作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史诗。

  展览中的不少作品已经成为时代的经典,融汇成人们对于历史最为深刻的图像记忆。

  几代艺术家讲法各不同:

  中国美院油画系78级的许江刚到美术学院时,经常看到一位扫地的老先生,“结果过两天,这位老先生居然坐在主席台上,我这才知道这是我们的老院长莫朴先生。”

  这位莫朴先生,就是淡然的高手。他在1950年创作的《入党宣誓》,完整地讲述了一个紧张压抑而又充满激情的故事:简陋的室内,昏黄的烛光下,墙上挂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上有非常明显的折痕,因为平时它被存放在秘密之处。

  这是一幅油画,而它全然是有声的:从左边角落黑暗中那位望风的同志的背影中,观众完全感受得到外面正炮火连天,阴云密布。

莫朴《入党宣誓》 1950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而2019年,许江、孙景刚、邬大勇创作的《红潮——五四运动》,则是一个开放的故事:红墙下,青年们手挽手、肩并肩迎面而来。当他们越走越近,你看那位走在最中间的这位红衣女学生,她分明在看着你,等着与你交流。

许江 孙景刚 邬大勇《红潮——五四运动》530x40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4.

  是啊,这几代艺术家,许多作品都是大名鼎鼎。但是很少有人有机会追究画布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果真明白,这些画为什么终于挂在美术馆里。

  油画布上一丝一毫的突破,都是一笔接一笔找碰出来的,沿途的挣扎、转机,都被接下来的一笔笔给覆盖,有的永远看不到了,有的尚有迹可循。

  在展览上看真迹的福利,是可以观察这笔笔的凝结层。凝结的颜料层,是油画的独特魅力。那是一种久经磨炼的质地感,类似和面,遍数越多,面包越有韧度;类似打磨的遍数越多,器物的表面越是密实,剔透,凝固了人的温度。而印刷品成功地取消了这些。

吴冠中《眼》布面油画 80x80cm 2009年 浙江美术馆藏
全山石《塔吉克姑娘》布面油画 83x92cm 1980年 私人收藏

  再往上追溯,最早见识到油画的中国人,是浙江宁波海关税务司的李圭。1876年4月,他获得机会前往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在“绘画石刻院”,李圭记下了观赏油画的体验:“近视之,笔迹粗乱若涂鸦,颜料多凸起不平。渐远视之,诚则绘水绘声,惟妙惟肖。”

  这么近看与远看的迥异感受,跟今天普通民众对油画的认知颇为相似。只是你得亲身地来看。

  诚请各位寻到这些画面前去,走近走远地看。他们的好,远远超过此处讲述。

  特别致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 何红舟教授

  参考文献

  封治国《百年史诗——浙江油画百年概述》

  王璜生 李垚辰《李叔同油画的发现与初考》

  白杰明(澳)《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

  李鹿《时过子夜灯犹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