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外巨匠 > 乾隆帝御笔双题画 画“活”了南京栖霞山
3.biz | 商业搜索

乾隆帝御笔双题画 画“活”了南京栖霞山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3-03-26  浏览次数:17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2022年一场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在5800余件艺术珍品中,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董诰《栖霞十景图》无疑与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栖霞十景图》绘有南京栖霞十景,且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两首,这件作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君臣合璧之作 被乾隆装裱进《江东撷秀图》

现身秋拍会的《栖霞十景图》册,其幕后推手同样是乾隆皇帝。

《栖霞十景图》作者董诰,是清中期著名“词臣”书画家董邦达的长子。1763年,董诰参加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为大臣之子,改置二甲第一,其后,董诰历任工、户、吏、刑各部侍郎。乾隆帝还在紫光阁绘上他的画像,并在《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之董诰中称其“旧例军务,多用清文。兹或用汉,绿营海滨。治于马上,亦颇效勤。堪同福将,阁表书勋”。董诰通过科举成为肱股之臣,不但在政坛的影响力方面远超其父,更成为清乾隆末至嘉庆早期“词臣”群体的领袖人物。除了学问优长,他在清中期宫廷文化和艺术上都有非常独到的成就。董诰书法也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并奉命为其代笔。

时间来到1775年春,董诰在金陵主持完科举考试准备返回北京,金陵胜景让他久久不能忘,于是便将它画了下来,名为《江宁名胜图》册。抵北京后,董诰将其献给了皇帝。乾隆帝对此当然是欢喜不已,并在画册上亲笔御题。在此情况下,董诰大受鼓舞,又以相同的规格绘制了十开描绘金陵栖霞山一带景色的作品,这就是《栖霞十景图》册。见到新作的乾隆帝不禁回忆起十年前在栖霞山游览的情景,欣然在画上题诗,还将其与之前的《江宁名胜图》册合为一套装裱,总名为《江东撷秀图》。

五年后的1780年三月,乾隆帝再次来到栖霞山,不由得拿出了爱臣董诰敬献的《栖霞十景图》册,诗兴大发之下,他再次御题于画,从而成就了这件董诰所绘、乾隆御笔双题的“君臣合璧之作”。

五次完美错过 乾隆诗中没提栖霞山红叶

据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介绍,作为一座人文名山,历史上的栖霞山曾与多位帝王结缘。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南巡北还时抵达栖霞山,在这里留下了“始皇临江处”的遗迹;梁元帝萧绎撰有《摄山栖霞寺碑铭》;陈后主曾与江总一起游栖霞山,作《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此就是当年二人的唱和之作,陈后主还命江总撰写《摄山栖霞寺碑》,并命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韦霈书写……

作为栖霞山最高级别的形象代言人,同时也是最为热心的宣传员之一,清朝乾隆皇帝对栖霞山可谓钟爱有加,他六巡江南,有五次住在栖霞行宫。程章灿对乾隆皇帝五次住在栖霞行宫作过专门研究。“第一次是1757年,第二次在1762年,第三次在1765年,第四次在1780年,第五次在1784年。”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于1751年即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南巡行动,那么,那一次为什么没有住在栖霞山?原来,乾隆皇帝于1750年底才昭告天下要南巡江南。由于时间仓促,地方官来不及准备,只能把康熙皇帝驻跸过的江宁府行宫扩建,最后就住在了江宁府行宫中。直到1757年,即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江南,他在金陵便有了新住所——栖霞行宫。

乾隆帝五次住在栖霞行宫,虽然总共只有45天,却作诗119首,楹联、匾额等50多副。此外,他还给栖霞山的一些景点命名,“彩虹明镜”就是他命名的,千佛岩上的“纱帽峰”,乾隆帝认为与明徽君的隐逸形象不和谐,提议改名为“玉冠峰”;他还在诗中称赞栖霞山是“第一金陵明秀山”。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宣传栖霞山和提升栖霞山的知名度大有帮助,不过,他在描写栖霞的相关诗篇中却从来没有提到名闻天下的栖霞山红叶。程章灿认为,这一点看似奇怪,其实很正常,因为乾隆帝五次巡视金陵都是在春天,没有机会与深秋初冬的红叶邂逅。

跨越二百多年 让栖霞山十景“重返”人间

栖霞山一直被誉为文学名山、诗歌名山,山水人文相互激发之下,其自然胜景和人文胜迹,吸引了无数诗人文士来到这里,发现、体认、歌咏并享受这座山丰沛的诗意。《栖霞十景图》册的问世,无疑让人在亲近栖霞山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个特别途径。

据了解,《江东撷秀图》中的《江宁名胜图》册如今已佚失,《栖霞十景图》册则跨越二百多年时间,成为君臣合作金陵胜景的唯一见证。虽然栖霞行宫后来毁于战火,但从董诰《栖霞十景图》册中依然可见其当年风貌。

现身拍卖会的《栖霞十景图》册绘制了十开南京栖霞山一带的景色,包括栖霞山、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叠浪崖、珍珠泉、彩虹明镜和德云庵。其中,第一开全景式地再现了栖霞山一带的旖旎风光;第二开所绘“玲峰池”,峰峦起伏,远近烟岚缥缈、澄怀味象;第六开的“幽居庵”与周围苍松、翠竹相互映衬,让人仿若置身于世外仙境;到了第七开“叠浪崖”中,远远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状,好像大海上的层层波浪;而“彩虹明镜”则为栖霞山平添了几许灵秀之气。

其每一开均在边角以隶书书以景点名称。乾隆帝在《栖霞十景图》册一开题诗,“十载前游想像同,摄山好在付东风。幽栖讵恋烟霞表,爱戴民情寤寐中”,不仅有其对十年前游栖霞的回忆,更表现出其对旧都子民的关切。五年后,乾隆帝再次题诗其上,“长江为带白山襟,摄养宁因药草寻。幼挈老扶铺跸路,惬予一十六年心”。

清人周凯在《富阳画山水者记》中曾对董邦达、董诰父子两人的山水画风有一定描述,称其“用笔、用墨皆臻古法,得唐、宋、元、明诸大家意”。董诰更是充分利用在宫中任职的便利条件,饱览清宫收藏的古画名迹,使得其山水造诣能够上探宋元古人,即便是在小幅画上,也能画出如赵孟頫等人那样深厚俊逸的山水。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