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投资指南 > 回到盛唐前 如何欣赏一幅画
F.biz | 商业搜索

回到盛唐前 如何欣赏一幅画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3-04-18  浏览次数:15

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盛唐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之后,以卷轴画作为大宗的绘画成为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惯性认知。日前,美术史家巫鸿推出《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从考古材料出发,带领读者重回远古直至盛唐的中国绘画现场,探寻不同载体、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迁。

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

一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脱胎于巫鸿此前与几位学者合著的《中国绘画三千年》。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表示:“他在这本书里不光教我们知识,同时告诉大家怎么去看一幅画。”

讲到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载体——陶器,巫鸿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画陶器为例。这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一般被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两种:河南庙底沟遗址发现的陶盆上,一系列变化的弧形纹和波纹充满了器腹至器口之间的水平装饰带,这些具有动感的纹样,引导观者的视线沿器物表面平行移动;陕西绘制半坡陶盆的艺术家则将器物内表严格地分为四等份,绘制两两对称的图像,分割和对称是他们的方式。这两种风格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力求使纹饰和器物的形状相吻合,以增强器物的三维立体感。

巫鸿还比对了长沙出土的两幅楚文化帛画,即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和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图》。在《龙凤仕女图》中,人物头发以丝带束成螺髻形,眉毛向额角扬起,眼睑之间的圆瞳赋予人物一种凝聚的神情,比起此前时代的人物画,更加“风格化”;《人物御龙图》则是佩剑男子形象,正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或龙舟出行,颈后飘带表达明显动感,龙首上扬,龙尾立一矫健白鹭。“前者明显出自一位绘画生手,后者则透露了艺术专业训练者对于笔墨韵律的追求。”

突破卷轴画的范围

扩大“中国绘画”的概念

在巫鸿看来,如果说中国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那么早期绘画则担负着一个更基本而宏大的职责,即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由此产生出绘画这一绵绵不息的艺术形式。

基于此,所谓“早期中国绘画”的概念就必须进行厘清,一方面,早期绘画和晚期绘画确实有着时间和内涵上的承袭关系,但是这种认识经常所暗含的一种进化论观念,将“早期”等同于绘画史上的原始和不发达阶段,有待进化和升华为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显然不太客观。“试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或南北朝至唐代的雕塑,此后的中国美术史就再也没有产生出同等辉煌的同类作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情况当然不是说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萎缩或倒退了,而是证明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能够按照单一的‘进化’概念衡量。”

正如书中所说:鹳鱼石斧图为什么是一幅独立的绘画?因为虽然它被画在一个陶缸上,但创作者实际上只用了这个缸的一面,相当于把一个曲面当成了平面来使用,在概念中把这个曲面展开了,所以我们在观看的时候能从一个平面的角度去看它。人类并非从一开始就具备绘画的最基本条件,即承载图像的“平面”。这种平面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然后才有了以二维图像构成的绘画表达。

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绘画的平面首先出现在器物和建筑的表面,独立的绘画平面是几千年之后的另一重大发展,从此有了区别于建筑和器物的可移动绘画作品。这种独立绘画从初生到成熟又经历了千年以上的过程,其间发展出手卷、屏风、画幛、立轴等各种样式。早期中国绘画的历史见证了这些绘画媒材的产生和发展。而后来的独立绘画形式,也始终在与建筑和器物绘画互动:即使是在卷轴画已经相当发达的唐代,杰出画家仍大量创作寺观和宫殿壁画,屏障等室内陈设也仍然是重要的绘画媒介。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