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大小姐》《鱼情未了》到《上海好女儿》,
三个主题系列油画,
都是上海女画家立足于女性视角,
深度联结和发掘上海城市文化中的女性元素。
庄晓璐是一位青年画家,曾在上海多个时尚地标举办过以女性为主题的个人油画展。作为上海女画家,她笔下的上海女性极具时代特征。庄晓璐告诉晨报记者,这几年,自己正在创作一组“上海好女儿”系列油画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杰出女性,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绽放了女性自身的光芒。我期待能用自己的画笔作为载体,以这些杰出女性为原型,传颂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也鼓舞每一位女性发现自己的独特之美。

《上海好女儿•空嫂1995》是以中国第一代“空嫂”吴尔愉为原型,而这也是庄晓璐“上海好女儿”系列当中画的第一幅作品。吴尔愉如今是全国劳模,上海航空公司特聘服务专家。


提到空姐,出现在大家脑海的词汇或许是年轻、漂亮、温柔与细心。但也许你不会想到,上海城市产业转型的大潮中,上航首次以“空嫂”为契机,吸纳了一大批当时的纺织女工。1995年三八妇女节,18位“空嫂”从纺织业正式转岗上航,从此成为这座城市经久难忘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的经典故事。
庄晓璐说:“这幅画的背景,从纺织车间到机舱,吴尔愉的工作环境变了,她们不害怕改变,敢开拓,敢创新,再出发,打开了纺织业女职工再就业的希望之光。
在作品完成之后,庄晓璐把它发布到公众号上,吴尔愉在看到后留言评论道:“谢谢你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上海好女儿•起舞2021》画的是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朱洁静。2020年、2021年朱洁静带着《渔光曲》《朱鹮》两次登上春晚舞台,亿万海内外观众因这两段美轮美奂的舞蹈,记住了她。庄晓璐画的是2021年朱洁静在《朱鹮》里最经典的动作,而背景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两部舞剧的结合(见上图)。

对于《上海好女儿•起舞2021》的创作构思,庄晓璐说:“朱洁静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舞者,她是一位会思考的舞者。我一直觉得跳舞不应该是光为了跳舞而跳舞,就像画画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一样。我们是为了表达,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众。朱洁静用舞蹈感染了观众,让大家感悟到了时代的精神和艺术的魅力;而我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俞丽拿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在创作《上海好女儿·梁祝1959》时,庄晓璐翻阅了不少资料:
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俞丽拿,参加了学校里的一个“民族化实验小组”,参与了《梁祝》的创作。《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铸造了中国音乐史和艺术史上的经典。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作为一名女性演奏家演绎这首曲子,好象也更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

《上海好女儿•驰援2020》是庄晓璐绘制的一幅版画。庄晓璐说:“2020年上海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中,女性占7成。她们替我们负重前行,为我们筑起了一道人墙。她们是当代的花木兰,她们是上海女性中的佼佼者。”

庄晓璐目前正在创作的“上海好女儿”是考古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之前,她已经读完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樊先生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从青春到白发,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令人感动。2021年7月她踏上了敦煌路,亲身感受莫高窟的魅力和樊先生曾经的文化苦旅。
近些年来,庄晓璐创作的系列油画《上海大小姐》(目前创作完成近50幅作品)和《鱼情未了》,都是立足于女性视角,深度联结和发掘上海城市文化中的女性元素。对于《上海大小姐》系列名字的由来,庄晓璐解释说:
过去我们常常会用“小”来描述女性气质或者女性魅力,比如娇小、弱小、小巧、小鸟依人……而如今我们可以用“大”来形容女性,因为这个时代的女性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胸怀和格局,有更大的智慧。大气、大方、大胆、大放异彩……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是属于广大女同胞的节日,庄晓璐告诉记者:“我期待用全新的视角,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上海这座城市、上海的新女性有多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