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走在艺术革新的前沿,江苏近现代油画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油画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江苏省油画学会汇聚、培养了诸多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油画创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油画艺术家是沈行工。
沈行工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名誉理事
油画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油画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中华意蕴——中国油画国际巡展等重要展览。2013年末及2014年初分别在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

众家评沈行工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沈行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创造的富有诗意、讲究意象表现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

布面油画1987年/沈行工
最初让美术界注意沈行工这个名字的,是这位艺术家在80年代初创作的《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渡口细雨》、《四月江南》等几幅描写江南乡镇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画作品。……那是改革开放大潮初期,作者有感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气象,真诚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赞颂之情。虽然这些作品远远没有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艺术理想和抱负,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写实的表现力。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而不是如实地描绘和还原生活的真实。

布面油画1984年/沈行工
近几年来,沈行工进一步深入追求艺术语言的精炼与丰富,不论是写江南景致,还是画欧洲风光,画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在平中求奇,色彩更为大胆,薄敷、重彩灵活运用,更注重在整体气势中讲究层次的丰富和色调的微妙变化。他采用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强化意境的表达,不少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显示出大家风范。

布面油画1994年/沈行工
读他近期的作品,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他对当今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意象油画”有明确的态度。他从民族传统绘画中吸收营养,但不是简单地把国画的造型用于油画创作,而是着眼于领会其写意精神,即在保持油画艺术特质的情况下,强化其意象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弱化或放弃块面造型,没有使油画技巧纤细化,而是在块面中穿挿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线,赋予更强烈的艺术意味和由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的情趣,从而大大增强了绘画语言的感情因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耐人寻味。
——摘自邵大箴
《如歌的行板——沈行工的诗意油画》

布面油画1996年/沈行工
沈行工长期从事教学,致力于艺术法则的钻研,惯于沉潜和积淀。于是他的作品总能举重若轻,顺着自己的天性进取不停。其早年情节性绘画胜在构思缜密、结构严整,在摆脱了情节的拘绊以后,也不再拘泥于自然形态的约束,开始营造起自己理想的审美空间。

布面油画2003年/沈行工
在他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静物系列中,我们所看到的已不是一组“物”的形体的简单的组合了,这是一组由鲜丽而多变的色块所构建而成的图像,稳健而沉雄,浓艳而质朴,突现出一片具有鲜明的个人品格特征的艺术世界。

布面油画2008年/沈行工
进入了新世纪,沈行工又以新作举步向前。在《蓝色的江南风景》中,笔迹若从形体中游离,色层相互渗透,线条游动,率意而为,一种意态从容的东方意蕴,似欲化解西方的严谨,表达的境界已从视觉转入内心。
——摘自苏天赐
《沈行工画集·序》

南春早 152cm×168cm
布面油画2011年/沈行工
沈先生生在江苏,长在江苏,工作在江苏,用他的作品一直在歌颂江苏。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江南,表现出一种沈行工先生特有的优雅、愉快和优美的境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油画艺术语言上不断追求的特殊魅力。他是用画笔书写的一位诗人,也是用色彩谱曲的一位歌者。
——摘自詹建俊
《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布面油画2012年/沈行工
沈先生的艺术探索之所以很有价值,我觉得就在于他把西方油画这种载体、形式与中国的自身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真正在寻找、感受和表达的过程中,自觉地关注这种文化中心,画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意境的油画风景。特别是在勾勒江南景色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布面油画2012年/沈行工
油画作品中的平原如何做到又开阔又清静,有大的视野,又有非常抒情的视角,许多油画艺术表达上的难题,在沈先生长期的探索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摘自范迪安
《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布面油画2015年/沈行工
沈行工的风景和静物题材则倾向色彩的跳跃对比和色调协调的关系,以及与画面结构形式的平衡处理。从这点看,他与现代主义艺术探求本体语言具有共同性,如《满天星》、《秋天的花》,前画有塞尚的影子,后者使人想起博纳尔。

布面油画2016年/沈行工
当然,更多的来自他自己的生活与艺术的积累,来自深思熟虑的观察感受所提炼的视觉要素,如《秋晴》中姑娘背后格状的艳色床单和着蓝衣的妇女形成的色块冷暖对比,《春暖》中前景姑娘鲜绿色衣裤和周围环境绿色点缀的呼应等。这种手法在《红苹果》、《欧洲小镇》等静物风景画中有更为自由的运用。

布面油画2016年/沈行工
在这些作品中,物体的形色关联并不以现实逻辑为依据,而是根据画面色视觉安排效果来处理,就如现代西方油画中的色彩关系,那是脱离象征体系而独立存在,如室内一块红地毯可以是为画面视觉效果而设;灰色的天空往往为显示金黄色大地的灿烂光泽而设。

田园春曲之三 76cm×76cm
布面油画2017年/沈行工
而沈行工在这些作品中除了这些视觉上的经营以外,他还有一种来自生活经历所赋予色彩的感情因素,或者称之文化因素。……联系画家那些人物创作和静物和风景,画中那些加强了的色彩对比,如桃红与柳绿,艳黄系与紫色系,殷红与青蓝色等对比,可以说是“雅化”了的“民族”风味,令人想起南方的木版年画和民间泥塑透明鲜亮的着色特点。

布面油画2019年/沈行工
当然由于作者对西方油画的色彩关系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现代绘画的平面用色形式的研究,色彩用得不落俗套和富有个性。他的作品,尤其在用色方面,是不会与其他画家混淆的。
——摘自水天中
《质朴中的绚丽——沈行工油画略谈》

布面油画2019年/沈行工
沈行工的江南风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色彩语言上对于中国沈行工的江南风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色彩语言上对于中国诗性文化的表达与创造。一方面,他深悟并及其自然地运用了中国艺术的创作方式,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形象再现,而是综合、提炼对某时某地的印象与感悟,用意象来纯化他对于诗意江南的色彩表达。

布面油画2019年/沈行工
他的江南风景看上去很写实,实际上,从来都不是对某一固定视角与场景的实写,而是经过心灵整合的意象图式。比如,他的这些风景大多虚前实中,让视觉中心停留在画面三分之二处,为制造这样的视觉中心,他往往把几处的实景拆散,重新组合为他预设的图式,由此所形成的画面虚实关系,虽每幅作品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是趋向上下“虚”、中间“实”的模式。而“虚”与“实”的对比互映,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创作方法。

山乡组画之五100cm×65cm
布面油画2019年/沈行工
毫无疑问,沈行工的江南风景显示了当代中国油画在油画语言上对于本土文化性的探索。在他之前,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这样深入细微地表现阴天江南的色彩,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这样自如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出江南的意蕴和情调,甚至还没有多少中国油画家能够在油画色彩语言和画面境界上表现出如此浓厚的书卷气。

布面油画2006年/沈行工
和中国文人画家一样,沈行工非常注重“画外功”的修身和陶练,他不只是画江南的色彩和景致,而是通过江南的色彩和景致传达他的文化情怀与格调。和他给人的儒雅印象一样,他的作品不仅呈现了江南的风景,而且传递了江南细腻委婉、温润典雅的气质与底蕴。因此,他的那些作品,在总体的审美取向上是秀丽、温和、平淡、萧散的,在洒脱而简远的境界中,弥散出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平和的遁世情怀。

布面油画 2006年/沈行工
这种审美取向与人格境界,也无不显示了林风眠、苏天赐对于他的深刻影响。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将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油画色彩语言的探索糅合一体所表达出的中国哲诗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而沈行工在油画语言上的本土文化性的探索,无疑更加明晰了中国油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摘自尚辉
《意象江南——从沈行工江南风景看中国油画价值标准的确立》

50cm×60cm 2007年/沈行工
绘画是精神的一种存在方式,而色彩则是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表达作品精神内涵的最重要的媒介。沈行工先生在他的油画艺术中,所建构的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最鲜明的特点即在于对色彩表现力的开拓和原创性的品格,也因此使他成为油画艺术界当之无愧的色彩使者,确立了他在自己的油画艺术上的制高点。

布面油画2006年/沈行工
他的油画作品的艺术形态,已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独树一帜的艺术标识,而具有经典性的意义。
——摘自龚云表
《色彩审美意境的开拓——读沈行工油画感言》

法国蒙马特高地街景 35cm×27cm
布面油画2007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09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6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1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01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4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5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5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5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7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7年/沈行工

布面油画2017年/沈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