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油画技法 > 乡愁印迹|大芬村:墟落蝶变油画村 乡愁汇聚展新颜
Z.biz | 商业搜索

乡愁印迹|大芬村:墟落蝶变油画村 乡愁汇聚展新颜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5-04-15  浏览次数:42

今日大芬(资料图片)

  名 片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大芬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大芬社区,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

  大芬村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画家,不仅让多种画风和流派在此扎根、发展、演变、融合,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们将一腔乡愁酝酿得更为醇香隽永。

  在大芬,信手可拾的一处寻常景象皆可成为一幅画。

  风和日丽的一个晌午,沿街画廊里一位扎着辫子的男画师正专心调配着自己钟爱的色彩,他画着风景,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成了风景。目光拉长,可以看见一块块镶着油画的方形画框在街巷两旁渐次陈列着,人流穿梭,空气里弥漫着亚麻仁油和松节油的味道……

  太阳山艺术中心内的围屋残墙

  这是风华正茂的大芬。回眸过往,从一个白墙黑瓦的素色山村,到一张承载着龙岗五彩斑斓发展印记的文化名片,大芬始终走得勇敢而坚定,大芬人一直过得忙碌而充实。“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站在新征程上,崭新的大芬正整装待发,朝着国际艺术小镇的道路阔步前行。

  三姓同住 和谐相融亲如一家

  信步于大芬纵横交错的街巷,闻着空气中飘来的阵阵翰墨清香,人至中年的洪恒威时常感慨,时间真是位伟大的魔法师:遥记儿时,这里还是一个白墙黑瓦的素色山村,面积不过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地都是长至齐腰的芦苇丛,风一吹,便像卷起了一道海浪……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河源龙川一群邬氏族人自龙川一路南迁,至大芬后停驻而居、繁衍生息;时隔不久,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刘氏族人迁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嘉应州石坑堡洪氏族人亦成群迁至大芬。自此,三大客家异姓族群在大芬落地生根,逐渐构建起大芬村的雏形。往后数百年间,几大氏族求同存异、互助互惠,使村内一直和谐无恙,并且日渐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秉性和族群气质。

  这种开放包容的气质,从邬、洪两氏宗祠比邻而立便可见一斑。两大宗祠均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2003年。宗祠主体皆为青砖瓦顶,飞檐乃石刻雕花,台阶及门廊属石质结构,建筑特色及外形特征皆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形如两位有着金兰之契的兄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邬、洪后人守望相助、共融共生,在寒来暑往的时序变迁中共同书写着大芬村的历史。

油画让大芬更精彩(资料图片)

  村民洪恒威的记忆中,始终安放着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精致小巧的邬、洪两氏宗祠被一片低矮的瓦房环绕,祠堂前有一口池塘,池塘往南皆是成片的农田,农田过去300米有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河,翻过小河,对岸即是绵延不绝的青翠山林……晨昏与四季,阡陌原野之中随处可见往来劳作的各姓村民,他们相互寒暄、笑语盈盈,举手投足间俨然亲如一家。“几百年来,我们大芬村就像一个大家庭,除了平时和谐相处,每每遇到困难时,大家也总能团结一心,风雨同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全体村民同仇敌忾,一道抵御外敌,并且竭尽全力掩护游击队员安全转移,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洪恒威说。

  改革开放后,地处深圳中部的布吉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红利,开始大量吸引港资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受益于深惠路通车带来的交通红利,原本毫不起眼的大芬村也开始进入港商的视线中。一时间,五金厂、轮胎厂等相继在村中建起,勤劳淳朴的大芬人开始在日益繁忙的生产车间和昼夜轰鸣的机器声中孕育起关于未来的明媚憧憬和光荣梦想。

  声名鹊起 油画带来蝶变奇迹

  在与油画发生关联之前,大芬与布吉其他发展“三来一补”产业的村落并无二致,村民靠出租厂房、进厂打工等方式赚取着农业之外的财富。然而,一个人的出现让故事有了全新的剧本——被称为“大芬油画村第一人”的黄江。

  1989年8月,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这里的宁静环境、便利交通以及便宜租金,让他决定留下来经营商品画事业。而对于当时的大芬人来说,油画这种新鲜事物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他们骨子里的求变精神。“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布吉镇管辖的十几个村都相继建起了各自的工业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而我们大芬由于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多,建了几家小厂之后,再也没法大规模兴建厂房,因而逐渐成了落后村。”据时任村支书的洪亚添回忆,黄江的到来让当时的大芬人感到振奋——和那些兴办“三来一补”企业的港商不同,他不需要土地、不需要建厂房,只要租赁几间屋子作为画坊即可,这正符合大芬的实际。因此,他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画商,并将三间民房以低价租给了他。靠着这三间民房,黄江开始了在大芬的传奇之旅。

  “初到大芬时,我组建起了一个20多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是从广州、东莞、晋江等地招来的,其中不少是我过去的徒弟。”黄江回忆,彼时他从香港的贸易公司接油画订单、取样板,再将其拿到大芬给画工们画。那时候,商品画刚开始在内地兴起,竞争少,订单增长异常迅猛。渐渐地,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便出现了:一幅油画,每名画工专门负责画一个部分,画完后就传给下一个画工,如此循环,效率极佳。

  黄江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大芬产生了向往。不少绘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听说黄江找人画油画,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大芬,梦想成为这个“画家村”里“弄潮儿”中的一分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芬已聚集了几百名画工,画笔、画布、颜料等配套产业也陆续进村。而黄江所开创的“流水线”式商品画生产方式,也让大芬日渐成为世界油画加工与产销的集散地,成了油画领域里的“世界工厂”。此后,大芬相继获评全国首批和深圳市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荣誉,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活化利用 内外兼修提升品质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大芬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那么,步入新世纪以后,大芬昂首进入了一个有序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来自政府和民间的“两只手”,对大芬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活化利用和改造升级,由外而内提升了大芬的品质。

  “1998年起,龙岗区和布吉镇两级政府开始介入,对大芬油画村进行环境改造和产业引导,包括拆除雨棚、整顿村容、修整道路等。”据当时在布吉镇政府工作的任晓峰老人回忆,新世纪前后,经过一系列动作,大芬告别了黑白素色时代,建成了艺术广场、艺术展厅、画廊等,铺设了彩色路面、美化了外墙立面,还增设了艺术路灯、达·芬奇雕像等,摇身一变成了龙岗的“欧洲油画小村”,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走上正轨,愈发茁壮成长。

  2004年,大芬油画村申请成为首届文博会唯一分会场获得了通过。为了迎接文博会,大芬的道路铺成了彩色路面,沿街巷的90间店铺、8栋居民楼外观也进行了修整,画师们还亲手在墙体上画上了色彩斑斓的外衣。曾经数十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芬,经过这番改造,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改变,也在寻常巷弄中发生着。2006年,艺术家陈求之偶然间路过一处废弃的老旧民居,突然萌生了将其改造为一家艺术中心的念头。于是,他将其租下,依照“修旧如旧、活化赋能”的原则着手对其进行设计改造:他穿山入林收素材,自己设计古木家具;他擅于借用古旧的建筑构件,农村里弃置不用的农具、石制品、形状各异的石磙、造船用的木头……这些古老材料经过他的发掘,每一件都变身为太阳山的一部分。渐渐地,一座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空间艺术创作完美相融,糅合了徽派、客家、京派、苏州园林及现代设计等诸多元素的艺术中心便诞生了。

  这里,便是如今早已闻名遐迩的太阳山艺术中心,一个集作品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殿堂。步入其中,只见庭院清幽、古朴雅致,游鱼流水、绿树红花点缀其间,让人在恍惚间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置身于一座古色生香的老宅之中。更为人称道的是一面残旧的老墙,它原本是当地客家民居的一部分,原建筑大部分被台风摧毁。当年,工人们准备拆除老墙时,陈求之刚巧经过,一眼便被老墙的古旧残缺之美所吸引。于是,他当即叫停,这才让老墙得以保留。自此以后,它便如同太阳山艺术中心的点睛之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惊艳蝶变 原创引领乡愁永驻

  原创引领之下,大芬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画家,汇聚了各种艺术风格。多种画风和流派在此扎根、发展、演变、融合,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们将一腔乡愁酝酿得更为醇香隽永。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大芬的商品画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同时也刺激着这个因市场经济而兴起的油画村逐渐走上以原创为引领的转型之路。为了留住和扶持原创画家,大芬村可谓“软硬兼施”:为画家兴建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全国首个美术产业园区配套美术馆,专门辟出展厅免费举办大芬本土原创油画展览;携手中国美术家协会每年举办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为推动大芬原创提供一个高水准交流平台;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大芬美术工作者入户、社保、版权保护三大难题;定期组织原创画家外出采风,增强原创活力……

  对原创艺术的重视,让艺术大芬日渐显露锋芒,也让一批实力不俗的大芬艺术家日益受到关注。大芬美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有着“大自然歌手”之称的蒋庆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写生作品既有传统写生的和谐凝重、招式分明,也有点刮泼洒的现代绘画所特有的肌理趣味,一笔一画间皆蕴藏着蒋庆北对物象敏锐的观察及表现能力,使作品呈现出大气沉稳、高远空灵的特点。另一位大芬艺术家黄凤荣则将绘画与表演融于一炉,以个性化、原生态的肢体语言将原本属于隐蔽行为的绘画过程搬上舞台,让人的身体和动作与绘画艺术在舞台时空中同步展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演画第一人”。

  另一方面,这些才华横溢的原创画家也开始透过一幅幅画作,将自己对深圳、对大芬的种种情愫融汇成既新鲜又醇厚、既恬淡如水又回味无穷的乡愁。画家柯明泽便是以笔绘乡愁的代表。乡村小院、农忙场景、街巷小路……柯明泽的作品多是对准乡村生活中的平凡景物,画面亲切、朴实。他说:“我的愿望是画出乡愁、画出情感,让更多人在我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另一位年届八旬的东北老画家李济勇则乐于将画笔聚焦人文和社会题材,乡村老妪、留守儿童……这些闪耀着人文关怀的作品,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浓烈的乡愁,他说:“这一生对艺术的追求,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大芬创作的,感谢大芬。”

  “大芬正在变得越来越艺术,越来越有国际范,这是属于我们所有大芬人的荣光。”如今,闲暇之余,洪恒威仍爱到大芬的寻常巷陌里走一走、看一看。这里,有他熟悉的老屋、炮楼和祠堂,看着它们,关于儿时的那些斑驳回忆便会一下子浮现于脑海;这里,也有他喜爱的画廊、墙绘以及满载油画的货柜车,它们代表着大芬的生机与活力……

  在今天的大芬,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浓烈的乡愁与崭新的希望相互交织、和谐共生,引领着百年大芬奔向更璀璨的未来、更遥远的远方。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文/图

  编辑:张美珠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