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网 - 油画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外巨匠 | 名人轶事 | 市场分析 | 收藏知识 | 投资指南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新闻 | 油画技法 | 油画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收藏知识 > 本溪日报鱼水深情动人心——表现红军长征的重要作品油画《送别》
L.biz | 商业搜索

本溪日报鱼水深情动人心——表现红军长征的重要作品油画《送别》

信息来源:hhhiii.com   时间: 2025-09-13  浏览次数:28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一唱三叹,一首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道出了老百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间的深厚情感。送别红军,依依不舍,这样的鱼水深情在画家靳尚谊创作的经典油画《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境内的于都河,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于都人民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甚至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为隐蔽红军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夜晚,群众便自发地涌向架桥工地,帮助红军架桥。仅4天时间,他们就在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在河道边布设了众多渡口和涉河点。

   当红军要渡过于都河时,乡亲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涌向河滩。他们把煮熟的鸡蛋、热气腾腾的红薯、竹叶包的饭团,甚至一把把炒米,装进战士们的口袋里。即将远征的红军将士,凝望着苏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依依惜别送行的乡亲们。靳尚谊的油画《送别》反映的正是这一感人场景,成为中国美术史上表现红军长征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幅油画创作于1959年。彼时,靳尚谊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不久,又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他接到创作任务后,便深入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寻找灵感。那几个月,他到了武阳镇,站立在武阳河畔,行走在红军走过的桥上,感受着当年红军渡河的情景;他访问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农民,聆听他们讲述当年的长征故事;他在当地写生,画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画了那里的妇女、青年、老人等各种人物形象,收集了大量素材……艺术从生活中来,生活是艺术的根基所在。画家在革命老区体验到的这一切,都为他成功创作《送别》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回来后,靳尚谊便立即投入紧张的创作中。经过苦思,他选取秋天一个雨后黎明时分来集中展现送别情景。只见画面上,天色阴沉,秋风萧瑟,一条大河横亘前方,河对岸是崇山峻岭、莽莽深林。远景是一队红军正在通过临时搭起的木桥向河对岸走去,留下来坚持打游击的赤卫队员高举手中的梭镖,向战友们告别。

   这幅画中,靳尚谊十分注重对军民生活细节的刻画和离别时分人们错综复杂心情的描写。他在画中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一位老大娘把自己的儿子交给红军干部,请求让他加入红军队伍。红军干部拍着小伙子的肩膀,仿佛在鼓励他说“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一位妻子在和丈夫话别,丈夫怀抱着孩子,殷殷叮嘱着妻子;一位姑娘抹着眼泪送亲人远行;一个少女提着篮子送来饭食;一个孩童拉着红军战士的胳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画家将民歌《十送红军》的情调充分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品之让人身临其境。

   “这件作品的色调是月色或拂晓,它不得不用冷光来处理。在冷颜色里面,艺术家要寻找不同色相的一种变化,在色调处理上别具匠心。”美术评论家尚辉这样评价。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油画网证实,仅供您参考